四川,坐落与四川盆地,四面为高山环绕,其路之艰险,有古人语为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间又夹有平原,受水文、气候所养,终成一方沃土。千百年来,获名“天府之国”。我同父母等一行人与八月初造访四川,写下此游记,以此记录本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山——高耸陡峭
四川虽说是盆地,但四面环山,尤其是西部,因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拔奇高。据资料记载,四川省的最高峰贡嘎山海拔为7556米,而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97座,不可谓不多山。但结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一行,并没有攀登高山的条件和打算,所以只能从远处眺望——霸气雄伟的四姑娘山,云雾弥漫的峨眉山,红军曾经翻越的大雪山。然而在整趟行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山之高耸,而是其陡峭而疏松的表面。根据网上及资料的说法,丹霞地貌是造成其外表疏松的原因,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使红色盆地抬升,在流水的侵蚀等作用下,形成了巷谷和不断隆起的崩积堆,最终形成丘陵和山地地形。因岩质为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容易受水流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到四川西部的大多数山体表面土壤覆盖较少,岩石外露,无植被覆盖处有明显的塌方、流水痕迹。
水——繁多湍急
四川之所以土地肥沃,其众多的河流功不可没。四川省除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小部属黄河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流域,是除青海外另一个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份。长江四川境内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又因为四川山地崎岖的地势特点,大部分河流的水量都较大。其中大渡河湍急的水流和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让特地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路——危险曲折
由于我们一路上是开车出行,大大小小的路就成了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事物。高速公路到汶川就截至了。要继续前行,只能走国道、省道甚至原始森林中的车辙路。看来古人所说的“蜀道难”也是有理有据的。在山区的许多路上,随处可见“路基塌方,谨慎驾驶”的标志。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查找资料我们发现,四川的土壤中又很大一部分为紫色土,约占18%。而紫色土的形成原因就是频繁的风华作用和侵蚀作用,它的形成方式从根源上导致其土壤结构性差,极易遭冲刷。加上四川多降水,一旦遭遇中大型降水,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和路基坍塌。这给四川的交通运输业增添的新的挑战。
气候——舒适宜人(?)
回到舟山后,我才真正知道四川的气候是多么的宜人舒适。在舟山最高温达到39的同时,阿坝州的温度只有23度,成都也不过32度。同为海洋性气候(没错,四川大部分是海洋性气候,其年温差和日温差都较小),为什么四川那么凉快?因素又很多,其较高的海拔和盆地气候肯定是功不可没的。
地震——隐藏的危险
今年夏天,使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四川省上的事件,8·8九寨沟地震是当之无愧的。其实在地震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在距离震中50km左右的松潘镇上,这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亲历地震。虽然震级为7.0,但事实上对我所在地的破坏并不是很大,而九寨沟却发生了严重的事故。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经专家分析,此次九寨沟7.0级地震是巴颜喀拉快体边界断裂持续活动的结果。通俗的说,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够一根稻草”。
四川西部的龙门山脉是由一个以断裂为主的断裂体系组成的,常称为为龙门山断裂带或龙门山构造带。龙门山地区很少能见到完整无断裂岩块,说明其主要断裂带不是单一断层 ,而是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断裂组合成群出现在这个组合群里,任何一条断裂发生地震,都是可能的。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