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新人来说,最基本的知识就是曝(bao)光三要素:光圈、快门、感光度。正是利用这三个元素的不同组合,我们才能控制正常的曝光。
光圈
它是相机控制进光量大小,我们可以把光圈比作水龙头,水龙头开的越大,水流的就越多。光圈也是如此,光圈开的越大,进光量就越多。拍出的照片就会更加明亮。光圈通常用字母“F”来表示,F越大,光圈越小。例如:F1.8>F11。
快门
快门控制相机曝光时间的长短,即底片/传感器“暴露”在光线下的时间。在同样的光圈和感光度下,快门速度的时间越长,那么进光量就越多,照片就越亮。我们还可以把它比作水龙头,当水龙头开的时间越长,那么流出的水越多,也就是说进光量越多。
照片的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间越长,运动的物体就容易形成拖影,相机的晃动也容易造成照片模糊。因此在拍摄运动等含有告诉运动物体的场景时,应当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选择高速快门。
感光度(ISO)
感光度是控制照片明暗的,它与光圈和快门的原理不同,快门和光圈都是控制进光量的,而感光度是提升相机感光元件灵敏度的。简单来说:感光度越低,照片越暗;感光度越高,照片越亮。随着感光度的提升,照片的噪点也会越多,画质就会有所下降。在白天阳光好的时候拍摄照片,感光度100-200就够用,黑暗的条件下,为了得到正确的曝光,提升感光度也是可以的,唯一的缺点就是会损失一定的画质。
误区一:一直使用最大光圈/光圈全开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景深,以及景深和光圈的关系。
景深(DOF),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光圈、镜头、及焦平面到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百度百科
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光圈(即F值越小),能提供更小的景深(背景虚化强);相反,更小的光圈,所提供的景深也跟大(背景虚化弱)
合适的使用景深控制和背景虚化,能有效的突出主体,降低背景的杂乱感,使画面更加和谐。也因此,很多人拿到相机,就会一直使用最大的光圈进行拍摄。诚然,更大的光圈意味着更高的快门速度和更低的ISO;浅景深也能营造“刀锐奶化”的朦胧感。但就像硬币有着两面,大光圈也有着它的弊端:
1、更短的景深范围
正如优势里,更强烈的背景虚化一样,光圈全开的景深范围很短,这就要求对拍摄主体有更精确的把握,不然一不小心把主体的部分也虚化了,丢失了拍摄主体的部分细节。比如拍摄人像,模特的眼睛是清晰的,鼻子却是模糊的。
2、更容易失焦
光圈全开由于较短的景深范围,相机在对焦时容易失焦,本来对焦眼睛的,很大可能拍出来以后,焦点落在了鼻子上。另外弱光环境下自动对焦很可能拉风箱,无法合焦。
3、成像质量下降
如果各位有去影楼拍过照,留意过摄影原片的参数,就会发现通常光圈不会特别大。这是因为镜头一般有个最佳成像光圈,通常在F7-F8左右,这时候图像有着最好的锐度和色散控制;开光圈的话,影像质量反而会有所下降,同时大光比环境下容易出现紫边和色散现象。
4、过度虚化降低图像的真实感和层次感
虚化是许多刚入门摄影的人的“万灵药”,每张照片都恨不得来点虚化。事实上,过度的虚化反而会导致一种主体和背景反差过大的不真实感,仿佛主体是被硬生生P在一个平面上的,破坏整体的美感。
误区二:坚持使用低感光度进行拍摄
很多新手为了保证画面质量,使用低感光度,在后期调整时提高亮度,这样做不仅麻烦,画质和高ISO下也没有很大区别。“为什么我使用了低ISO,噪点还是很多呢?”成了许多摄影入门者的疑问。究其原因,是搞错了图像噪点产生的原因。先说结论吧,画面噪点的多少由进光量决定,ISO高低对噪点影响不大。提升画质的原因并不是低ISO,而是为了降低ISO而提升的曝光时间和光圈大小。
图像的噪声来源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噪声是光的散粒噪声——它由量子的随机运动引起,与拍摄环境有关,和传感器(CMOS)性能无关,传感器所做的,只不过是把环境噪声忠实地记录下来而已。
散粒噪声有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即它的强度是信号强度的平方根。运用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不难发现,虽然噪声随着信号增强而增强,但同时,信号强度/噪声强度的信噪比在不断提高。对于摄影而言,信噪比就是画质,信噪比越高,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画质越好。
那么,拍摄一张照片时,什么是信号强度呢?没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进光量,而降低快门速度和增大光圈,就是提升进光量的直接办法。
其实,除了散粒噪声之外,传感器自身也因为发热和读取电路造成“其他噪声”,但这相对于散粒噪声是很小的一部分。同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新的传感器已经可以实现将高ISO的“其他噪声”控制的和低ISO下相当,即无论在什么ISO情况下,只要确定了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后期调整亮度后得到的画质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如果光圈和快门已经到了能接受的最大程度,那不妨提高感光度,省去后期处理的步骤。